刘晶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途径与是非观
 
来源:中国固废网        发稿时间:2017-09-12 08:42:48        发稿编辑:影子

  一、农村垃圾的产生与去向

  垃圾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商品—使用—丢弃—垃圾。那么农村的商品从哪里来?大部分是从商店、小卖部、超市、集市等地方买来的,

这些商品都是从农村以外地方运来的。农村是全球物流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末端环节。

  一般地说,农村垃圾主要有三个去向:一是露天堆放,堆放在农村的一些空地、荒地、洼地等地方;二是扔到水里,在有河、有湖、有池塘的地方,许多垃圾直接被扔到水里了;三是露天焚烧,因为农村垃圾中一些不能自然降解的成分,如塑料、橡胶等,日积月累垃圾量较多时,农民很自然地就采用烧的方式来实现减量,找一个人少的地方、在人少的时间直接烧掉。烧垃圾对空气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在农村、在乡镇,我们调查发现很多乡镇露天堆放场同时也是垃圾露天焚烧场。

  二、发达国家农村垃圾治理经验

  我们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管理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实现了全范围垃圾清运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一)第一阶段,主要是禁止露天焚烧和露天堆放

  以美国为例。1976年,美环保署刚成立不久,颁布了RCRA政策,其中SubtitleD,Section4005要求发布一份《美国露天填埋场名录》,并要求这些填埋场在5年内要么改造达标,要么关闭。1979年这个名录发布了,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至少有360000座非危险废物填埋场。通过约十年的努力,1988年美国垃圾填埋场数量减少为7924座。以后依然逐年减少,2000年减少到2142座。2012年减少到1908座。

  德国也是如此。德国从1990年开始大规模地关闭简易填埋场,大概用了三年时间,德国的垃圾填埋场数量从1990年的8273座减少到562座。小填埋场要达到严格的环境标准,费用非常高,经济上非常不划算,所以各国都是以关闭为主,极少新建。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地方在鼓励建设小填埋场,如一镇建一座卫生填埋场,造成大量资金浪费。

  (二)第二阶段,逐步关闭小规模的、不规范的设施,外运到集中的、规范的处理设施

  以日本为例。日本环境省在《环境统计集》中,把生活垃圾焚烧厂分为四种形式:(1)固定炉排序批式,平均规模8-10吨/日,从1976年的571座逐年递减到2011年的36座;(2)机械炉排序批式,平均规模20-25吨/日,从1976年的1039座逐年递减到2011年的296座;(3)准连续式,平均规模70-80吨/日,从1976年的29座逐渐增加到1996年的383座,以后又逐年递减到2011年的221座;(4)全连续式(平均规模约300吨/日),从1976年的310座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658座。对于日本而言,曾花费很大的精力研发各种小焚烧炉,最终发现小焚烧炉成本高,环境达标困难,不经济,逐渐都关闭了,现在很少再兴建小规模焚烧厂。

  (三)第三阶段,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促进资源利用

  发达国家也注意到把分散的垃圾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费用很高,于是千方百计在满足环境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降低成本。主要方法有垃圾分类、垃圾分流,制定鼓励政策、利用价格杠杆等,其最终目标是物尽其用。

  以丹麦为例。首先,丹麦的垃圾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不可以乱扔。其次,丹麦施行了垃圾处理的阶梯价格机制,如垃圾填埋处理费约1000丹麦克朗/吨、焚烧处理费用约500丹麦克朗/吨、资源回收费用约200丹麦克朗/吨、再生资源免费回收。这样就用经济杠杆引导了居民自觉实现再生资源物质回用,剩下的进焚烧厂能源回用,于是丹麦只有2%的垃圾进填埋场。然后,丹麦建设了许多很漂亮的、分类精细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和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厂,并严格控制卫生填埋场库容的使用。

  丹麦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垃圾分类非常精细,一般可达30种以上,以居民自行送运为主。居民扔垃圾的过程,与我们去超市购物正好相反。丹麦维堡市郊区的市民家中的垃圾按分类要求在家中分类贮存,约半个月才把家中的十几个垃圾袋(并不是每次都有所有品种的垃圾)用汽车拖到离家最近的再生资源回收站,把各种垃圾袋里的垃圾按要求扔到相应的地方,整个过程一般需要2至3个小时。

  三、我国农村垃圾治理途径

  (一)要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第一要务是要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农村环境容量大,农村垃圾的一点点污染要不要紧?露天分散焚烧有一些污染要不要紧?填埋污染周边一点土地要不要紧?目前仍有较大争议!而笔者的态度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非观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是思想问题。

  有哪些“非”:第一,农村垃圾丢在河里是不对的!第二,农村垃圾露天焚烧是不对的!第三,农村垃圾露天堆放是不对的!第四,当“鸵鸟”也是不对的。所谓“鸵鸟”就是看不见垃圾就认为没有垃圾,垃圾被露天烧掉了,或被偷埋到偏远地方了,都认为是好的。

  有哪些“是”:第一,农村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第二,农村垃圾中的资源应尽可能回收循环。第三,对环境有危害的农村垃圾应集中规模化处理,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

  (二)认识农村垃圾背后的经济问题

  事实上,每一次垃圾处理的进步与升级都需要资金投入的升级,从路边堆放到雇人清运要增加投入,从简易填埋到卫生填埋需要增加投入,从卫生填埋到焚烧发电需要增加投入,现在农村垃圾从随意丢弃到规范治理也要增加投入。

  很显然,农村清运出来的成本会很高,而且越偏远的、越穷的地方,垃圾转运费用越高;这些地方人口分散、垃圾分散,垃圾收集费用也很高!怎么办?只能开源节流。首先是开源,千方百计去筹钱。一是去挣钱,搞活经济、促进发展、增加村级经费;二是去收钱,污染者付费、谁污染谁治理、村民集资;三是去喊钱,积极争取各种各级政策资金支持;四是去创新,如将赚钱的事情与不赚钱的事情组合打包。其次是节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一是发动群众运输,鼓励村民利用外出办事自行运输自己的垃圾;二是减少清运频次,不要日产日清,一周运一次;三是合理中转运输,可采用小车转大车、压缩打包、中转运输等方式;四是垃圾分类减量,废品回收、减少运输量,一半留在村里、一半外运。

  (三)正确认识农村垃圾分类问题

  一要认识到农村垃圾分类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农村垃圾一不能露天焚烧,二不能丢到河里,三不能露天填埋,四不能小规模分散处理,所以只能外运,而外运又很贵,分类减量是最终出路。所以,政府在宣传农村垃圾治理时,不能一味的说应该如何如何,而要说不能如何如何,引导农民建立正确是非观。

  二是废品回收是最有效的垃圾分类。在所有管理措施中,经济措施最有效。很多基层工作开展就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是垃圾,外运3-5km可以接受,10km就不近了,30km就很远了,100km不敢想象,太贵了!如果是废品,便宜的最多运50km(从村到镇),贵一点的可以运100km(从镇到县),更贵一点的可以运到1000公里以外(外省),更值钱的可以运出国。因为回收的废品,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价格,具有拿出一部分钱作为运费的可行性。废品的价格决定了运的距离。越贵的东西可以运得越远。2014年,我国废玻璃平均价格约300元/吨,废纸平均价约1400元/吨,废钢铁价格约为2000元/吨,废塑料价格约为5500元/吨,废有色金属约为16000元/吨。最远的,有一些废旧衣物可以从中国运到非洲。

  三是分类就能减量,减量就是省钱。要注意到,农村里哪些东西是废品,当地镇级废品回收站的负责人说了算。一般地,在农村一个镇只有一个废品回收站,而回收站负责人的能力决定了当地的废品回收的水平。因此,要想加强农村垃圾的治理,要大力加强镇级废品回收站的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有镇废品回收负责人的能力建设。要让他的废品回收品种越来越多,废品销售的渠道越来越多。这样,每一个废品回收站就是一个农村垃圾的吸尘器,能吸走农村的可回收垃圾。而且在经济的驱动下,全体村民会自发加入到这种逆向物流体系中,大幅度减少农村垃圾的清运量,尤其是其中的不可自然降解成分。

  (四)认识农村垃圾处理技术问题

  农村混合生活垃圾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小规模处理设施都很难正常连续运转。基于农村混合生活垃圾的小填埋、小焚烧(小热解、小气化、小闷烧等)、小堆肥等技术普遍是不靠谱的。我们应该专注于细分类别、细分品种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混合废塑料袋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用薄膜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泡沫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玻璃回收利用技术、废灯泡回收利用技术、农村可降解有机垃圾堆肥技术等。

  某个细分或者更细分的废品资源化技术成熟了,就能引导镇级废品回收站增加该品种的废品回收,从而减少农村垃圾清运量。可以想象,如果大宗的农村垃圾品种分离出来了,剩下的传统农村垃圾,可以与自然降解融合,整个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理想的农村垃圾全面分类实现之前,应该一直有一些农村垃圾需要清运和集中规范处理,这笔费用以前是不发生的,但是现在必须要考虑了。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