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援外提升受援国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稿时间:2017-09-24 07:01:27        发稿编辑:影子
  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框架等背景下,中国气象局通过气象设备和技术援助等手段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气象部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中国气象援助设施的种类、规模越来越大,并已从单一设备向成套系统发展,为受援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支持。

  周边国家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的重点。自2011年起,

中国向蒙古、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19个亚太国家赠送了集成化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接收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帮助亚太国家实时获取“风云”气象卫星资料、GRAPES数值预报产品等全球气象资料和产品。

  如今,这些系统已经成为多国气象部门重要的业务系统,为当地气象监测、预报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2015年5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CMACast和MICAPS两个系统都能不依赖当地通信条件运行,在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成为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

  2015年8月,缅甸全国受暴雨洪水影响严重,出现较重灾情。应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紧急要求,国家气象中心组织专家就缅甸暴雨形势进行预报和评估,设立专门网站,提供缅甸各时次降水量预报,并每日更新。同年,中国气象局还向缅甸赠送了气象演播系统,帮助其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和早期预警发布能力,该系统受到了缅甸交通运输部部长和民众的高度赞赏。中国气象局此前还向缅甸赠送了自动气象站、GPS/MET水汽站等,帮助其提升气象观测基础设施能力。

  “中国气象局向巴基斯坦赠送的气象业务系统和设备多年来运行平稳,效果显著。巴基斯坦通过在伊斯兰堡和卡拉奇设立的两个CMACast接收站,可以定期接收‘风云’卫星产品。这些产品被应用于航空运营、天气预报、农业和环境等领域。”巴基斯坦气象局局长古拉姆·拉塞尔说。2016年8月,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遭遇突发强降水导致山体滑坡。灾害来临前,“风云二号”E星提前捕捉到强降水迹象,气象预警及时发出,避免了人员伤亡。目前,中巴双方还启动瓜达尔港气象站建设。

  除了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外,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援非项目的建设,提升非洲国家的气象预报和服务能力。

  2012年7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国提出要在五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其中包括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气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从2013年起,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援建气象设施,确定在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刚果(金)、喀麦隆和苏丹等7个国家建设气象设施,包括自动气象站、人工气象观测系统、MICAPS、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

  作为首批受益的非洲国家之一,在中国援建气象设施后,津巴布韦的气象防灾预警能力提高了60%。“借助中国援建的气象设施,我们首次通过气象卫星监测林火,首次实现天气播报影像的独立制作,首次通过预警收音机发布预警。”津巴布韦气象局局长、WMO非洲区域协会主席阿莫斯·马卡拉乌说。

  2016年6月,科摩罗成为援非项目中首个顺利完成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和培训工作的国家,随即观测资料进入当地预报业务系统,并进入区域和全球交换系统。

  2017年年初,中国和肯尼亚共同建设了非洲首套雷电监测设备,填补了非洲在雷电探测领域的空白。

  截至今年8月,中国气象部门共派出约70名气象专家赴非洲进行援非项目建设实施和人员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完成后,中国仍将继续向非洲受援国提供技术服务,组成系统设备维护培训专家团,为其提供实地和远程维护。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气象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国将继续增加在气象领域的对外援助,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建气象“命运共同体”。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