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环保良心在这里
 
来源:环境与生活        发稿时间:2018-12-11 08:10:04        发稿编辑:影子

2018年11月17日,以“为梦想坚守”为主题的阿拉善SEE基金会十周年公益之夜在河南郑州举行。300多位企业家领袖、NGO代表以及媒体代表齐聚郑州,一起见证了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十年公益环保历程,向一直支持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捐赠人致谢,向奋斗在环保公益一线的工作者致敬,共同展望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未来。

本次公益之夜由“同行·成长”、“执着·守护”、“陪伴·向善”三部分组成,涵盖了阿拉善SEE基金会十年回顾、发布公众参与环保的新方式“月捐”、启动巡护员关爱基金、公益拍卖、捐赠人致谢等内容。


8.png

 阿拉善SEE基金会走过10年不平凡的历程


道同者10年一路前行

2008年,阿拉善SEE基金会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底升级为公募基金会。10年来,阿拉善SEE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NGO的成长,打造企业家、NGO、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成为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

阿拉善SEE基金会第一任理事长、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致辞视频中说:“阿拉善SEE基金会所取得的成绩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绿色觉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1.png

阿拉善SEE基金会第一任理事长吴敬琏通过视频为公益之夜致辞


阿拉善SEE基金会理事长许小年也通过视频分享道:“阿拉善SEE基金会在过去十年间,依靠民间的力量和企业家的热情参与,在环保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希望我们继续走下去,一起早日追回失去已久的蓝天和白云。”

10年一路走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与阿拉善SEE基金会并肩同行,相伴成长。公益之夜现场,伙伴代表欢聚一堂,分享环保经验与心得,交流环保带来的改变,讲述那些与阿拉善SEE基金会的难忘故事。


2.png

阿拉善SEE基金会理事长许小年通过视频分享经验


 

青藏绿色驿站——用垃圾换生活物品

从1994年到2011年,长江源头最大的一条冰川——岗加曲巴冰川,在近40年间退缩了4000米。为了保护长江源头的冰川生态环境,杨欣带领“绿色江河促进会”的成员们驻扎野外,观测气候变化数据。并在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帮助下长期开展“纵横长江——SEE资助绿色江河的项目”。

一个又一个环境保护站在青藏高原上建起,杨欣的团队用垃圾换生活物品的方式,发动牧民回收垃圾。同时,青藏公路沿线的绿色驿站配备了休息场所、卫生间也吸引长途货运司机、自驾车游客把带来的垃圾扔到这里,以换取纪念品。

除了青藏线计划建立的18个驿站,阿拉善SEE基金会还助力杨欣的团队沿着长江建立11个主题邮局。长江1号邮局已经在青海建成,不仅提供基础的邮政服务,也是“绿色江河促进会”未来开展项目的平台。

杨欣在活动现场说:“绿色江河的发展跟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公益我们不仅仅要做,还要通过传播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来希望阿拉善SEE基金会能够让更多的NGO组织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年间,除了杨欣和“绿色江河促进会”,阿拉善SEE基金会共支持了中国绝大多数、约550多家中国NGO组织或个人,并带动超过2.8亿公众成为环保支持者和参与者。

另一位NGO伙伴代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创始人马军也在现场表示:“作为受阿拉善SEE基金会卫蓝侠项目资助最多的一家机构,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感恩!没有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支持,IPE不会从十年前只有五六个人的状态,到现在已经成为40个人的机构。”


3.png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分享了IPE与阿拉善SEE基金会共同成长的故事


巡护员全家守护着滇金丝猴

余小德在白马雪山做护林员已经10个年头了,他每天5点出发,8点多归家,只为了守护高原上特有的一个物种——滇金丝猴。

除了他本人,他66岁的哥哥也当了10年的护林员,他29岁的女婿也是10年,他的亲家公一做便是23年。一家人都用青春保护着雪山精灵。

2008年,余小德所在的响古箐护猴队从野外猴群分出约百只留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从2009年开始至今,返回野外的雪山精灵已经达102只,在响古箐护猴队的细心呵护下,繁育出了50多只以上新成员。在他们眼里,猴子早已成为家人,就像几十年如一日养育着自己的孩子。猴子们也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听见余小德的呼唤,便从森林深处赶来。


6.png

云南白马雪山普通护林员余小德


白马雪山护林员余小德在公益之夜现场说:

“我没有去过香格里拉,没有去过县城,今天各位领导关心支持,我心里很满意的。”余小德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汉语又略显羞涩地表达着,虽然只能断断续续理解他的大意,但这位朴实的护林员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对于拮据的生活条件只字未提。

如今,像余小德这样的巡护员们,长期在野外工作,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同盗猎团伙斗争,他们工作条件恶劣,收入微薄,缺乏装备和物质上的基本保障,与家人聚少离多。

为了让更多像余小德这样善良的巡护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为了让地球上更多的珍稀物种能永存人间,让它们所栖息的原始森林为后人永远享用,阿拉善SEE基金会在活动现场启动了“巡护员关爱基金”,让那些坚守在保护一线的巡护员们获得更好的保障,关爱这些为了自然保护,甘于平凡、无私奉献的人。

启动仪式中的另一位巡护员、鄱阳湖湖口江豚协助示范点协巡员周军琪,代表全体江豚协巡员对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支持表示感谢。


7.png

 “巡护员关爱基金”启动


巴雅尔图的草原合作社

一位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小伙子叫巴雅尔图,他是内蒙古西乌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是一名“劲草毕业生”。

2013年,阿拉善SEE基金会启动“劲草同行”项目,到2017年,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1000万元。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了54家机构,包括企业家在内的超过118位公益导师投入了近7700个小时指导,帮助成长期的环保NGO组织解决发展瓶颈,从而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高速变化,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巴雅尔图的导师王瑛回忆起当初评审的场景时满脸笑容,“当时劲草导师也很少,我是第一次参加劲草的评审,6年前巴雅尔图的汉语表达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楚,他说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听明白,当时我只给了他半票。”


4.png

内蒙古西乌旗牧区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巴雅尔图和导师王瑛分享了他们的劲草同行项目


但王瑛愿意再给这个小伙子一个机会,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巴雅尔图把自己对机构的愿景和实现牧民与牧群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呈现给王瑛。最终王瑛把半票投成了一票,成为巴雅尔图的导师。

巴雅尔图分享了劲草同行项目给他带来的改变。他说:“我是2016年毕业于劲草同行,参加劲草伙伴3年中,开始学会调动牧民、市场、政府与公益机构多元力量。我们通过合作社方式,让越来越多牧民选择留在大草原,以千百年来的方式保护和守住大草原。”

巴雅尔图的个人发展不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所在的合作社也从2013年的两个人,发展到目前的27个全职人员和12个兼职人员的规模。

在活动现场,另一位劲草同行的导师陈志忠分享了6个陪伴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走过的故事。他说:“阿拉善SEE基金会参与见证了猫盟的成长,猫盟的成就就是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成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阿拉善SEE基金会用“传帮带”的方式,和众多环保NGO伙伴一同成长,共同繁荣。


5.png

 阿拉善SEE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艾路明(右)和阿拉善SEE基金会第五届执行理事长钱晓华(左)共同启动月捐项目


人人都可参与的环保新方式——月捐

在过去的10年,阿拉善SEE基金会共带动了2.8亿人次参与到环保项目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越发明白,大众意识的觉醒、公众的参与,才是让公益全面推进的强大动力。因此,阿拉善SEE基金会将更加注重拓展公众参与公益的渠道,广泛关注,持续推进,让公益保持活力。在公益之夜现场,为了带动更多人一起成为碧水蓝天的守护者,阿拉善SEE基金会推出了新的环保参与方式——月捐。

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说:“加入月捐,不在乎每月捐5块还是10块,而是让更多人了解阿拉善SEE基金会和我们支持的环保伙伴们所从事的事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善成福。”

此外,公益之夜还举行了公益拍卖,包括方力钧、周春芽、丁观加、陈丹青等在内的多位文艺界名人捐出作品参加拍卖,筹集的675万元善款将用于阿拉善SEE的环保行动。



附:

阿拉善SEE基金会简介及项目成果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5日,是中国首家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以企业家为主体、以保护生态为目标的社会团体。阿拉善SEE的使命是“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价值观是“敬畏自然,永续发展”。

2008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阿拉善SEE基金会(注册名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致力于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NGO的成长,打造企业家、NGO、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底,阿拉善SEE基金会升级为公募基金会,以环保公益行业发展为基石,聚焦荒漠化防治、绿色供应链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三个领域。

发展至今,阿拉善SEE成立了22个地方项目中心,企业家会员超过900名;直接或间接支持了550多家中国民间环保公益机构或个人的工作。

目前,阿拉善SEE已正式启动“一亿棵梭梭”、“地下水保护”、“任鸟飞”、“卫蓝侠”、“绿色供应链”、“创绿家”、“劲草同行”、“诺亚方舟”、“留住长江的微笑”、“三江源保护”等品牌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带动和整合企业家及社会资源投入,号召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化保护平台价值,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