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变身“理想邮递员”改变农村面貌
 
来源:新华社        发稿时间:2020-05-15 12:32:13        发稿编辑:影子

图:汤池镇中心小学学生为“理想邮递员”系红领巾

  新华社沈阳5月5日电 拍视频、讲网课、讲解防疫知识……疫情防控时期,

29岁的高潘每天仍然很忙碌。

  高潘是辽宁省丹东市的山区小镇汤池镇的一名公务员,她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为小镇上和周边村庄的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推广健康环保观念、给村民讲授农业课程、组织村民搞晚会等文化娱乐活动、组建乡村图书馆等。

  2014年大学毕业后,高潘放弃了去电视台、外企的工作机会,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社区干部。在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农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里工作、生活,相比城市,农村更需要年轻人来建设。”高潘说。

  经过争取,高潘如愿来到汤池镇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11个村庄、2.4万人口的小镇成为高潘追逐梦想的舞台。

  一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高潘说话“文绉绉”,从书本上搬下来的语言农民们并不买账甚至“听不懂”。为了和农民成为朋友,她经常到村子里做调研,村口的大树下、村屯的杂货铺、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这个年轻女孩的身影。

  渐渐地,村民们越来越喜欢这个女孩子,她组织的活动、讲授的课程,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图:在汤池镇文化广场开展“红色记忆—家门口的党史展”

  2017年9月,汤池镇又分来一些“90后”大学生,年龄相近、有共同话题,高潘和新来的大学生村官们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

  “大家都有志向要改变农村的面貌,把村庄建设得更美,更宜居。但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们相对落后的观念。”高潘说。

  2017年11月,包括高潘在内的12名毕业大学生、公务员共同成立了一个文化宣讲团,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理想邮递员。

  “我们要深入村屯、学校、企业,把课送到农民家门口,有一种邮递员送报纸的感觉。”团队成员周笑宇说,“我们就是要把‘理想的包裹’邮递到千家万户。”

  从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到农村电子商务,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到生态环境保护,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几年来,一群年轻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调整着讲课的内容和形式。快板书、短视频、侃大山、搞晚会,农民们听得懂、信得过的语言和理论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不久前,小镇农民种植的草莓滞销,“邮递员”们闻讯赶到,架起手机,在地头做起直播。

  “我是一颗甜甜的小草莓,我的兄弟姐妹生活在汤池镇各个村……”视频中,周笑宇化身为一颗草莓,用稚嫩的童声配合草莓大棚中拍摄的实景,向消费者介绍当地草莓的品质。

  很快,农民们接到了大量购买电话,草莓由滞销变畅销,销售5000余斤。

图:拍摄《为草莓发声》宣传片过程中,周笑宇坐在喷洒农药的机器上模拟航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生们都在家中,学校还没有完全复课。

  3月2日晚上,汤池镇内老师和学生在家中通过电视、电脑、手机收看了“理想邮递员”们为学生们拍摄的网络课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开学啦!”伴随着高潘清亮的嗓音,一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鸣锣开讲。

  “希望通过此次课程能让你们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力量,学会感恩与担当,我们一起为湖北加油,为中国加油!”高潘在视频里这样说道。

  “疫情之前,他们来学校举办过很多次文化活动,很受孩子们欢迎。他们录制的视频播出后,不少学生给我发来微信,希望疫情赶紧过去,能再与‘邮递员’哥哥姐姐见面。”汤池镇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张红羽说。

图:拍摄《百年终成果》板栗宣传片,在零下十几度的冷库里取景

  两年半间,高潘带领她的团队开展巡回文化宣讲活动100余场、专场宣讲60余次,把许多有用的课程和理论转化为“理想的包裹”,用乡音传播到小镇的每个角落。同时,他们的事迹也影响和感召着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目前,他们已有15名成员。

  “我们正经历着也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每个人的小理想最终会汇聚成时代的大理想。未来我们想把这个团队传递下去,继续去影响和改变更多人,让小镇更美,让农村更好。”高潘说。(记者于力、孙仁斌、李铮、高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